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近日公布该报2010年世界大学排名推荐,中山大学排名171,初次跨入200强,成为前200名单中的6所中国大陆大学之一。顿时,目光聚集中大,议论四起。近日,高等教育专家、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黄崴同意南方日报记者独家专访,解答三大疑问。
问:排名是不是权威?榜单新标准更具综合性
排名中,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3所高校进入百强;南京大学位列第120、中山大学位列第171、浙江大学位列第197,进入前200名;中国香港等区域也有数所大学排名靠前,其中排得最前的是第21位的香港大学,今年进入前200名的中国大陆高校数目初次超越日本,居亚洲之首。
排名一发布,一如既往引来纷纷议论,不少网友对排名权威性提出疑问。黄崴说,现在世界大学水平评估机构不少,比较权威的是美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英国《泰晤士报》和国内上海交通大学的排名,“每一个排名虽各有侧重,但教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项基本指标是相对一致的。”
今年,《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初次与世界著名信息提供商汤森路透合作,推出全新的世界大学排名标准体系,主要包含教学能力、研究能力、论文引用、产学研为基础的社会服务和国际化程度5个大项和13个细分标准。黄崴觉得新标准体系更具综合性,“减轻了过去大学名声和历史遗产占到的网站权重比,提升了研究、教学和常识转移等硬指标的分量,这都是衡量一所大学的硬指标,比较合理。”
问:凭什么跨入200强?坚持改革和新理念的成就
过去从未榜上有名的中大荣登前200强,这让中大人大感激励,也有不少人提出疑问,中国大陆仅6所学校榜上有名,中大凭什么?
黄崴觉得,中大一直根据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办学,“获得的成绩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中大在传承历史人文传统科学精神的基础上,经过30多年奋斗,尤其是近10多年的改革所获得的成就。”
细读各项指标,中大总分为49.6,其中教学能力46.2,国际化程度29.3,产学研为基础的社会服务41.2,研究能力34.7,论文引用70.2。黄崴觉得,教学能力、产学研为基础的社会服务和论文引用能力均基本真实反映了中大的实质状况,但国际化程度和研究能力的打分“有点偏低”。
在教学能力方面,“这几年学校的教学模式、教学办法都进行了改革,而且通识教育的推行也给中大加分不少。”但他坦言,与世界一流高校如哈佛大学、北京大学比起来,中大仍差距不小。
在国际化方面,黄崴觉得,“这个分数打得有点低,可能与评估者对学校缺少知道有关。”
在产学研结合的社会服务方面,黄崴觉得,中大的得分意味着其对地方经济、科技、社会文化进步的推进用途比较大,因此获得的收入也很好。“但这一指标高低与学校的好坏无关,有些学校资金来源渠道不少,譬如哈佛大学该项只有34.5分,由于他本身就有不少基金。”
在研究能力上,黄崴表示得分不可以完全反应中大的水准,“由于外国排名会考虑的更多是理工科的研究成就,但在人文社科方面,中国的研究范式与西方不同,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这种论文也较少,没办法让他们全方位知道大家的状况。”
在论文引用上,中大获得了70.2的高分,“这说明中大学者在国际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原创性较高,发表后的引用率相当高。”黄崴剖析,这与中大向来重视论文的水平而不是数目、原创性密切有关。
问:中大如何看排名?与国际一流大学差距仍较大
排名让中大人感到自豪,不过记者获悉,师生们非常快又回归冷静。黄崴觉得,国际排名比国内排名更综合客观也更重视学校内涵,并在一定量上体现了中大的进步,“但这毕竟只不过个数字,中大同国际一流大学,特别是排在前20名的学校比较差距较大。”
中大该如何“爬坡”?“改革”需要坚持!黄崴觉得,“大学要考虑,怎么样突破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束缚,让教师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办法而产生惰性,要不断开革新的教学模式。”